“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一样的人物”,他的百转千回的命局、他的思想跌宕与智慧觉悟、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天命般的选择,至今仍然影响着台湾、大陆,以及两岸关系。
第一次选择:去苏联
1925年,15岁的蒋经国终于争取到蒋介石同意,前往苏联留学。
就在之前不久爆发的五卅惨案中,刚在上海升入中学的热血少年蒋经国,带领着同学参加了群众游行示威活动。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已是国民党中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同时也被认为是镇压群众的幕后黑手。他决定把这个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的儿子送到北京念书,置于好友吴稚晖的管教之下。
但是,共产主义的萌芽已经深种于蒋经国心中,他向吴稚晖提出留学苏联的想法。日后成为坚定反共分子的吴稚晖当时只是笑着表示:“你去试试也好。”蒋经国通过他的“上海姆妈”陈洁如,诚惶诚恐地将这个意图秉告了蒋介石,被蒋斥为“朽木不可雕也”。
然而,蒋介石最终还是放行了。他在日记中简单写道:“我决定允许儿子前往俄国。”
为什么蒋介石会允许儿子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