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从“我叫刘跃进” 到 中国导演与编剧与制作人员
2012-02-18 22:29:45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2935次 评论:0

作者:jurds 来源:本站论坛


已经4年没写中国电影评论和分析了,上一部给我惊喜的“疯狂石头”多少让我和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到了“独立商业电影”的影子,可最近几年确实没有足够的中小成本影片继续这个小小的惊喜,进而形成一股新的浪潮。这多少有些遗憾,不过这部名字有些朴实的“我叫刘跃进”又再次给了我们中国观众应有的期望和遐想。

这里我并不想去拆分或者解析所谓的“作家电影”,不知道国内媒体是自创了一个这么高深的修饰给刘震云(该片原作者),还是确实我国已经形成了一股“作家”去创作电影的风潮。显然这里的“作家”并不是那些欧洲先锋派和法国左岸派的灵光再现,我不相信同时中国商业市场也不相信所谓的“作家”去控制电影,可是这里应该肯定的是“作家确实已经掌控了电影的导向”,试想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原故事去支撑这部片子,那和民间DV的创作又有何分别呢?

本片的导演是位女性导演,在中国现今商业电影创作上确实难能可贵。但是我依然要说这部片子导演在控制力上还显欠缺,而且导演在自我解读和认知故事上还有所差异,我这里只能猜测很多镜头控制上多为摄影的个人风格,而不是导演去用自己的视觉语言描绘。剪辑上也是紧密悬殊,开头快速的切接,却又穿插了很多风景为主体,或者人物close-up,亦或是定景的慢速镜头,这个剪辑风格在我看来很怪异,因为往往是一般的DV或者业余电影制作中才会出现的剪辑突兀。不过对于这样一部中小成本的影片来说,导演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不过对于一部商业独立电影来说,导演又没很好的发挥自己的风格和才智。

这部影片表面上是一部带有黑色幽默的黑帮片,实则很多地方均是拿时下的热点潮流问题做theme(话题),比如贪污腐败,权色交易,房地产建设,民工拖欠工资,北京地痞流氓等等,这些话题作为社会次级信息正是中国网络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自然也是符合大部分时下年轻人和电影观众口味的。而影片也部分的引入了中国方言作为表现载体,这点可以说是“疯狂石头”的某种延续。而涉及到很多北京城市风貌的特写镜头又多少的让人联想到了现今北京电影导演们的创作思维局限性。胡同,工地,基建这三个立体的符号似乎成了中国青年导演的一个符号。即便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唯一入选的中国短”八月十五“又多少定式化的回归到若干年前伍仕贤的”车四十四“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样是一起匪徒劫车,乘客选择斗争与反抗的话题。那么到底是“故事”支撑着中国电影,还是“导演”去掌控故事和剧本去创作呢?

在2007美国纽约皇后国际电影节上,一部来自中国云南的具有少数民族和人类学文化基础的电影横扫该项电影节,而笔者最近一年也在研究CHINESE FOLKLORE,同时也于2007年夏前往云南研究一番。而对于这种次级文化话题中的民俗学的国际化,恰恰是西方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这部影片给出了很多我们中国观众并不去关注的焦点,而我相信这部影片文学上的贡献远小于导演自我的思考和创作。再来看“我是刘跃进”我们就不难理解,少数民族商业化和人类文化的原始探索是一顿冲突,那么“刘跃进”中的故事戏剧冲突也恰恰和商业市场是一顿矛盾,但是这段矛盾更多的是导演和编剧的矛盾。导演把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对文学的解读,统统转换为自己脑海中的其他电影的符号元素,而恰恰这里刘震云的创作并不是完全为电影而写,这也是为什么“手机”的拍摄让冯小刚的电影高于通俗语言又略低于文学语言,而电影语言又完全“语言化”。“刘跃进”的故事用多条线索试图打造一个基于圈套圈,线连线的经典黑帮题材,但中国本没有黑帮电影,而中国的黑帮又具有地方特色,比如片中塑造的养鸭专业户兼地痞流氓,很具有北京特色,而房地产商的打手们又很广东化,至于另一帮很酷的打手们又很黑手党化,这就是为题的结症,因为故事的创作是基于对文化和知识的积淀,而视觉语言强调的是如果用NARRATIVE和NARRATION来构建自己的视觉文学,导演在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总摆脱不了对已知电影和类型电影的束缚,创作上已经很难驾驭此类多线叙述的故事。笔者并没看过这部影片的原著故事,但是我相信导演必然简化和缺失了原著的内容,这也是必然之所使。

对于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制作,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扶持力度,但是现在很多试图在娱乐和文化市场上洒下重金的投资商也慢慢增多。不过中国现在仍然不是一个独立电影,独立商业电影或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乐土,中影高昂低质的胶片冲洗费用限制了市场的发展。笔者近几年接触了很多热爱并且着手在独立电影市场上发展的年青电影制作人,但是一分钟1万块的胶片制作费确实是目前的结症。“刘跃进”用的摄影机器笔者猜测是阿莱35,这样的机器租用成本在美国只要350美院一天,胶片大概是200-400美元10分钟步长,而后期冲印费用则是1尺0.2美元,也就是说如果用阿莱超35,或者潘纳伟新超35拍摄90分钟影片,按照1;6素材,设备租用15天和冲印费用只要6-7万美元,而目前为止中国即便像“石头”这样的影片用的是曝光控制最差,摄影机普遍阿莱老式3代的情况下,制作成本也要在50万人民币以上,而同样的价钱或者更廉价,美国可以有更好的成像质量。这也是很多外国电影学者常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影片能保证成像后高度的一个色调和一个样式。我只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没有足够的选择设备的空间。有的时候我在想奥斯卡学生奖都是胶片参赛(即便是高中学生,本科学生的纪录片),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部分的参赛作品都是数字介质。另外一件事情多少很特色化的是北电摄影系学生的毕业作品竟然用失效的胶片做毕业创作。这是我国的国情还是没有一个独立电影制作的环境呢?

下面就说说制作人员,我国虽然欠缺的是独立电影导演和基于导演的编剧。但是电影制作人员确实相当的抢手。不过他们的风格也很局限化。之前我提到过,如果很多人还是不明,就可推想,北电,中戏是主要的培养人才基地,他们的训练模式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创作的作品都很相似,“刘跃进”中的仓库吊人,汽车内仰拍窗外,狭窄胡同通道内的快速追逐。这些摄影风格我在不少的北电导演系,摄影系学生的作品里大量看到。对于中国的青年电影创作人才大多淹没在烦劳的工作量之中,他们是最辛苦的,但是有多少人告诉他们摄影,录音,美指你如何更好的考虑叙述美学,如何更好的和导演沟通,实现导演的想法,如何自我的再提高。这对于那些致力于独立电影和独立商业电影的制作人员来说才是更好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今天一部戏给我更多的钱我就去接。当然不能否认,这些制作人员基本在现今情况下就是电影的”民工“话语权少,工作低级化。

其实”刘跃进“已经做得很好了,就像片名一样,至少是中国商业中小成本电影的一个跃进,但是远远还不够,应该有更多的年青导演,编剧,制作人员跃进,他们才是未来中国独立商业电影的希望。而现今数字设备的普及正是一个契机,如果镜头景深不够,虚化不够,你可以用35MM摄影头接HD,HDV,你可以用更廉价的NIKON镜头代替蔡司PL镜头,而效果非常接近;即便不用AVID平台去剪辑,同样强大的FCP和VEGAS一样并不逊色于昂贵的AVID剪辑台。而至于大家用的PS,AE,FS这些软件也正祛瘀民用化。所以对于一个业余和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区别在于的并不是技术和成本,而是你连剧本都不会写,换句话说你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不会写,无法用你的大脑转化为视觉语言,那就真的只能依靠”作家电影“,而不是导演去”导演“电影的原始根本了。所以中国的年青电影工作者应该经常思考的是如何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我相信这样的一种动力和思维总能让中国的独立电影也好,商业电影也好,不断”跃进“。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我与疯子的约会 -- 纪念两位天才.. 下一篇说说最近复习的几个经典老片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