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青年编剧:生逢其时 尚需磨砺
2014-02-17 23:26:46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3455次 评论:0

     当前,无论是影视剧,还是音舞美,充满朝气的年轻的编创与表演人才,为艺术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和光彩,他们的热情与才情,让人惊喜;他们的创作质量与创作环境,也还有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空间。

  从本期起,我们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关注当前文化艺术领域的青年创作者队伍,期望引发更多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扶持,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近年来,随着影视业的繁荣发展,编剧的收入待遇水涨船高。据介绍,业内认可的编剧,写作一集电视剧的收入是四五万元;“熟手”的酬劳是每集一两万元;刚入行的新手收入则是每集四五千元。和写小说、戏剧相比,影视编剧的收入优厚许多。或许和这一点有关,当前从事影视编剧的年轻人日益增多。仅以近年来参加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扶植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的年轻人为例,有时一所高校就有上百个年轻人积极参与,走出校门依然从事编剧写作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和成熟的编剧相比,这支年轻创作队伍的生存环境如何?他们的创作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怎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这些问题都颇为惹人关注。

  创作勤奋 生活艰辛

  一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小成本电影创造了不小的票房奇迹,引起了众多青年人的共鸣,这就是《失恋33天》。小说原作者兼本片编剧鲍鲸鲸很是年轻:1987年出生。如今,《失恋33天》导演滕华涛已对这位年轻人委以新任:担任商战题材电视剧《浮沉》的编剧。

  28岁的苏善生,如今已发表四部小说,写了三部电视剧、一部音乐剧。和其他年轻编剧不同,苏善生只有初中学历。当年因为中考失利,来自农村的他选择外出打工。十多年来,从房地产总裁助理到服务员,换过十余份工作的苏善生见识了世情百态。唯一不间断的是写作,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发表,直到2007年第一部小说《圈来套去》得以出版,苏善生渐渐在业界小有名气,并为自己创造了比较舒适的生活条件。

  同为“80后”的编剧刘瑾,则正在寂寞的坚持中等待化蛹成蝶的一刻。在家乡杭州大学毕业后,怀揣着编剧梦的她走进北京某高校攻读研究生。当同学们热火朝天地找工作时,刘瑾毅然选择做一名编剧。如今,她在北京和同学合租地下室,沿袭编剧行当“老带新”的规矩,刘瑾跟随一位做兼职编剧的大学老师写作,自己也接受其它剧本的邀约,写作勤奋,但暂时还没有一部作品面世。仅在北京,就有许多和刘瑾一样的成长期中的编剧:没有固定收入或“三险一金”,签好合同的剧本也可能半途夭折,但是他们仍在笔锋的磨砺中坚持,渴望有朝一日创作出足以改变当前境遇的佳作。

  一鸣惊人是个案,实力不凡是少数,在孤独的奋战中努力探索的人则是大多数——这就是青年影视编剧的现状。

  叙事节奏快 理念常更新

  随着“80后”陆续迈入而立之年,曾经搬着小板凳坐在大人脚边“蹭”黑白电视看的小朋友,如今已成长为影视剧的主体观众。“新人类”、新趣味、新媒介应时而生,对这一切有着切身经历的新一代编剧,顺理成章地受到市场的青睐。《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从“裸婚”到“北漂”,无不是资深编剧望洋兴叹的题材。此外,和功底相对深厚的成熟编剧相比,年轻编剧善于学习新技巧、切换创作视角,对新理念吸收较快。

  “年轻编剧的思路开阔,通常喜欢较快的叙事节奏,老一代编剧通常会慢慢铺展故事。”一位年轻编剧说道,“比如同样是抗战题材,老编剧可能会想到宏大叙事或流于平面化的讴歌赞美,而新编剧往往会更注重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捕获观众的心。”

  可以说,青年编剧在科幻剧、职场剧、偶像剧、校园剧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李献计历险记》原来是一个叫李阳的年轻人制作的动画片,讲述了失恋男孩在想象中的历险,而后被改编成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科幻电影,大受欢迎。其编剧是“70后”影评人张小北,不过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影像特质,该片都带有鲜明的“80后”特征。而一部没有以年轻人为主创班底的《新还珠格格》,因为对年轻受众心理的隔膜,而被“80后”、“90后”的观众冷落。

  内功不足 流于跟风

  与电视剧界相比,电影界依然青睐成熟编剧。据光线影业公司剧本策划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前有很多年轻编剧积极投稿,但最终能被采用的很少:“年轻人写的剧本有很多问题,有的对美剧的模仿痕迹太重,有的只顾让想象力飞而脱离生活,有的痴迷于情节的复杂,而忽视了操作性,还有的比较自我,不能接受修改建议。”这几点,可以说是当前青年编剧的创作通病。

  此外,年轻编剧原创力不足,跟风现象严重。一部《孤岛惊魂》火了,中小成本恐怖片的剧本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失恋33天》上映后,又一窝蜂地出现“大龄剩女”题材。“许多科班出身的编剧也容易落入窠臼。他们虽然能够提供很多‘小桥段’,但剧本整体上缺少灵魂,这些‘桥段’也多是对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的模仿。这些故事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能信服。”一位电影公司的剧本审读人员说道。

  大多数年轻的职业编剧还有一大掣肘之弊,即用虚拟的网络社交经验取代厚重丰富的生活体验,许多年轻职业编剧的日常生活往往局限于家里和网络,缺少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高投资的史诗大片、历史正剧之所以仍旧是老牌编剧的天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扎实的创作功底和深厚的生活积淀让年轻编剧望尘莫及。

  有志于影视创作的年轻人如何才能有所建树?从外部条件来说,今天的年轻编剧可谓生逢其时。一方面,影视市场求贤若渴,许多影视公司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剧本、好编剧。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教育部门正为年轻编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组织业内培训、设立资金征集好剧本、以“夏衍奖”助推青年编剧人才成长等等。此外,为奖掖新人,国家广电总局已举办三届“扶植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集中在北京9所高校选拔优秀的编剧作品。遗憾的是,让影视公司眼前一亮的真正出色的编剧凤毛麟角,能真正与市场对接的作品屈指可数。

  除了要珍惜良好的创作环境,年轻编剧更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自我训练”。即,走出网络社交的圈子,不断积累社会阅历;不断丰富、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提升阅读量,避免笔下的故事漏洞百出,并在阅读生活与书本的同时,磨砺思考的锋芒。此外,还需补充并加强编剧专业训练,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如何在充满物质诱惑的行业内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如何真切地去生活去思考去沉淀,如何珍惜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机遇,是年轻编剧必修的功课。


原文地址:http://www.wenming.cn/wmzh_pd/sy/201203/t20120329_585823.shtml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2014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下一篇编剧应改变有钱没地位命运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