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中间时局多变,风险系数偏高。像黄楚九,1927年那批商住两用楼刚建成时,如果他立马卖掉的话,还能赶上黄金楼市的末班车,绝对有大钱可赚,但他像其他开发商那样选择了长期持有并向外出租,结果撞上了经济大萧条,二十多幢楼房竟然无人承租。经过黄楚九再三努力,才租出两间房子,一间租给了电力公司,另一间租给了一家鞋店,其余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全部空置,给黄楚九造成了巨大损失。
不过广大开发商宁愿冒着时局多变的风险,也不走开发即出售的现代路子。个中原因有三:
第一,正是因为时局多变,购房者才纷纷产生了朝不保夕的感觉,花半生积蓄买一处产业,谁知道哪天会让轰炸机掀掉?与其买房,不如租房。像茅盾、鲁迅等人,当年在上海都是高收入群体,都是一直租房,始终没有在上海买一套房子。收入较低的丁玲、沈从文、胡也频等年轻人也是租房。既然市场上的主要需求是租房而非买房,开发商的主营业务自然就成出租而非出售了。
第二,民国税费种类繁杂,税率很高,购房者买房,除了向开发商缴房款,以及到财政局缴契税,还得缴过户费、中证费、市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