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纯用白描的方式,巧用牙婆的指令,与瘦马的动作的重复,把这段人口贩子一手导演的木偶戏,演绎的活灵活现。客观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少女殆同瘦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当时怀有正义感的名士文人对这种陋风丑习的厌恶和谴责之情。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 扬州瘦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后,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当时的秦淮河畔,扬州籍的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纳为小妾的“扬州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一步登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那些以买卖“瘦马”为生的人口贩子,却是赚得盆盈钵满。据丁耀亢的《续金瓶梅》所记载,一位一等资质的“扬州瘦马”能卖得一千五百两以上的银子。“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竹帘总不如”。古代的扬州春风十里的驿道上,滴落了多少扬州女孩悲惨和辛酸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