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虚构的故事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总是随着时代精神的演变而不断被加工和改造,内容的古今差异有时会发展到面目全非的地步;后者则始终维持着基本事实的面貌,像董卓的残暴荒淫、吕布的贪利好色、王允的忠君爱国等等,不仅在不同时期的史书中没有异词,而且在所有以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亦不曾被颠覆。
总之,历史跟文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史学著作必须追求真实,文学作品则不能没有虚构。尽管貂蝉的形象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基本上还是给喜爱三国故事的读者留下了美好印象——她不仅是足以跟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媲美的绝代佳人,还是一位深明大义、铲除国贼的有功之人。李渔《批阅三国志》就赞扬道:“为西施易,为貂蝉难。”意指西施只要哄得一个人,貂蝉却要哄两个人,实在是大费苦心。毛宗岗接着说:“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可以想见,与时俱进的貂蝉,在当下和今后的艺术舞台上,同样会受到世人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