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吴方言中的“zò”应该写作“斫”,是吴方言中保存的古音古字。
斫人斫死斫活,与钝刀子割肉一样,有苦讲勿出。有一次去作家协会,车子刚进门,驾驶员对我讲了一句话:“这里面全是‘斫家协会会员’,个个‘斫’得很,你可要当心一点。”我愣了好一阵才醒悟,驾驶员有意把“作家”讲作“斫家”。后来我又确实在其他场合听到,上海人真的把“作死作活”、“作天作地”的人讲作“作家”的。
卖洋三千
“卖样”是以前上海话中常见的口语,现在的使用率已日益下降。其义一般可以理解为炫耀、卖弄。如,某小孩拿出一件东西炫耀,其他孩子十分妒嫉就会讲:“卖样点啥,啥人稀奇依迭种物事。”(卖弄点啥,谁稀罕你这东西。)
1935年出版的汪仲贤著的《上海俗语图说》是一本专门介绍上海俗语的著作,该书收“卖羊三千”条目,汪仲贤把俗语写作“卖羊”,但他心里则认为应该写作“卖洋”,所以他就去解释这个“卖洋”的“洋”:
有一部分上海商店,猜透了上海时髦人的心理,把东洋来路货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