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这首诗是当时住宅紧张的真实写照。
造成住房紧张的原因很复杂。例如,达官贵人住宅面积过大,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据考证,亲仁里约25万平米,四分之一就是6.25万平米)。除第宅之外,他们又纷纷创建别墅。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为宰相近十年的杜佑(诗人杜牧的祖父)“甲第在安仁里,杜城有别墅;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曾剿灭反叛藩镇的宰相裴度,晚年做了十多年的东都留守(唐东都洛阳最高长官),“东都立第于集贤里”,“有于午桥创别墅”等等。
唐朝上层社会流行舍宅置寺观,为已故的人追福,为在世者资福。当时皇帝把先帝古宅、自己在藩旧邸、外家之宅及官宅多舍为寺观。如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6年),把高祖李渊在通义坊的“龙潜旧宅”舍为兴圣寺。又如唐代宗(公元762年-779年在位)在马璘所献宅上置乾元观。朝中达官贵人也纷纷舍宅,“诗佛”王维“表辋川第为寺”,代宗朝权阉鱼朝恩把通化门庄宅题为寺。诗人贺知章“舍本乡宅为观”,玄宗朝权阉高力士舍兴宁坊宅置观。由于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