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在失望和悲痛中去世,由于当年顺治皇帝赐下的墓地被没收,传教士们只好把他葬在别处。其他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消灭鳌拜亲政三个月后,恢复了汤若望的尊号,肯定了他的贡献,他的墓地被归还,遗体也被重新安葬,康熙派遣官员前往凭吊。康熙皇帝又和祖母太皇太后一起率领朝中所有大臣,亲临墓地按照中国礼俗悼祭汤若望。汤若望在去世三年后终于得到了他一生所做贡献相应的回报。他的所有名誉都得到恢复(“通玄教师”这一称号因讳被改为“通微教师”)。当时被处死的五位钦天监官员也同时得到了平反。
康熙九年(1670年),九十六刻历(沿用至今的农历)重新开始推行。
但康熙中后期以后,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控制越来越紧,最终进入全面禁教阶段。
汤若望依靠科学行事,而非主观臆断或顾及政治因素。他这一率直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国情以及那些潜规则,得罪了包括回回科秋官正吴明炫一党、明大统历的拥护者杨光先等一些守旧势力。在宗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