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网 - 中国剧本投稿剧本交易门户网站|免费发布剧本
帐号: 密码:
人生不是样板戏
发布时间:2016-01-05 11:38:55
浏览:99765次

     上小学的时候一直有个痴想,认为老师不会去厕所这种地方,那么污秽怎么能与老师产生联系。可是学校的公厕门口明明写着“学生用厕”“老师用厕”,也时常看见老师们进出于那腌臜之所,心下却以为老师一定是“清白”的!
     细细想来,“老师不上厕所”的思想也是有根源的。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高尚啊,多伟大啊,哪能与这等事联系在一起。就算老师坐在讲台上挖鼻孔,挖出来的也非等闲之物!
     好与坏泾渭分明大概早成了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老师便是绝对的正确,警察便代表着绝对的正义,穷山僻壤里出来的就是绝对的刁民,妓女就是绝对没有尊严的下流货……
     我们不容好中有坏,也坚决不相信坏里面会藏着好。好便是绝对的好,坏便是绝对的坏。于是,基于脸谱化的集体无意识,有多少英模被塑造出来了。雷锋,中国人学习了五十多年,可以称之为人类的楷模了,却在21世纪突然倒下了,互联网将雷锋的英雄形象变成了一个“人”,还是个有劣迹的人。于是,基于脸谱化的集体无意识,薄熙来在台上的时候,是根红苗正、政绩卓著、百姓拥戴的好市长;一旦下了台,连篇累牍尽是落井下石的好文章啊。台上、台下都如此个性鲜明啊!
     这种无意识从何时起?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戏剧中能多少看出一些端倪来。看过戏剧的人大约都知道,从一个角色的脸谱上便能分出好坏来。红脸的忠义,如关公;白脸的奸诈,如曹操。所以,角色一上场,不等看戏,由脸上便知道这个人物是反派还是正派。文革时期,江青为我们留下的样板戏,更是将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演化到了极致。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个小孩子,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大概是反映万恶旧社会的故事。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视机,我们一群孩子钻到邻居刘叔叔家看一台小黑白。记忆深刻的一个镜头是凶残的老地主手拿皮鞭要抽打寒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小姑娘。没等那鞭子落下来我便已经招架不住了,悄悄地跑回了家。趴在爸爸的床前。闭目休息的爸爸问我:“怎么不看了。”我就憋不住哇哇地哭起来,哽咽着说老地主要打小娃娃。爸爸哈哈地笑了,抚着我的短发安慰说:“那是假的,是在演戏。”然而那个镜头确给我留下了烙印:坏人的狰狞、好人的可怜,善与恶水火不容。直至现在,影视剧里这种分明也是显见的。
     近日,看到了2001年朱文导演的《海鲜》,算是一部打破这种脸谱化形象的影片。可以说这部片子是两个人的电影——一个警察、一个妓女——两个身份符号极其鲜明的人。单从这两个身份看,或许可以这样诠释——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的故事。而这两个人物在影片中的展现与他们的身份符号有着诸多不匹配的心理、行为,实在可以引我们思上一思啊!
影评|人生不是样板戏
一、 警察的正义

     警察的出场是执行公务,调查在宾馆自杀者的案子。制服笔挺,领带齐整,警帽端正,一个很正面的形象,甚至还戴了眼镜,威严里又透出几分儒雅。他盘问妓女关于自杀者的情况时,又带出几分职业的机敏;当同事絮絮叨叨抱怨死者不死在家里死到宾馆里给他们添麻烦,他只是吸着烟听着。正是职业的敏锐,警察立时看出了妓女的身份,也洞察了她天寒地冻地来北戴河的目的——自杀。
     一位有专业素养的警察,这是他的“脸谱”,他的身份代表着正义。之后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渐渐看到了脸谱背后的人。
     当他发现妓女的BP机落在了宾馆,开车追去送还,虽然妓女对之前的盘问心存芥蒂与反感,警察并不在意,还请妓女吃海鲜。边吃边劝说她不要自杀。然而,劝着劝着,警察泄露了自己的隐私——他是个性欲旺盛的人。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开放到可以随便与人谈性的程度,警察如此明目张胆,也正是因为清楚对方的身份,才失了对于人的尊重。
     警察再次找到妓女时,他穿着便服,在妓女住的宾馆房间里语重心长地接着劝说她不要自杀。却遭到妓女反复下逐客令。他恼怒一个婊子的尊严,强暴了妓女。完事儿了,还付了钱,出手大方,在他穿裤子的时候,也露了富——一台大个的BP机、手腕戴着一块看起来价格不菲的表,无名指上的金戒指,这一切与他的工资收入并不吻合。
     一个复杂的人已经承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他与妓女的纠缠不清里,很难说清楚他到底是出于警察的责任,还是出于性欲,或者还对妓女有那么些许的爱?大概都有一些吧!
影评|人生不是样板戏
     前两者是显而易见的,对妓女有爱也从细节里透露出来。警察用私家车带着妓女四处玩、拍照,进了餐厅,让妓女把外套脱掉,怕一会儿出去会冷,会冻感冒;最后一次吃海鲜,他对老板大光其火,妓女劝他一句,他居然也就作罢了,乃至后来他开始规划妓女留在他身边的生活了。种种表现都带着温度,只有爱才会有温度。
     他借了私家车带着妓女四处转,路遇车主,与车主称兄道弟、插科打诨、邀约饭局;和妓女下馆子吃海鲜,与服务员要一道菜,却不说菜名只言老板知道;之后在另一家餐厅吃海鲜,他气愤地问老板:敢给老子上死东西。带着妓女玩够了回城时,一位大妈骗着坐车,被他察觉后,骂道:妈的,给老子找麻烦!我们很难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警察形象,不是反派却假公济私、以权谋私,还对人民群众耀武扬威。思量一下我们的生活,其实这形象不可谓不逼真啊!
     撕完了警察的脸谱,并未结束。这个警察是个人,普通的人,面对权力、欲望无法把持是人性,是真实。可他也与我们一样,也有生活,当他把妓女带回自己的家时,我们看到他原来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痴呆老婆。沉重的生活也是他要面对的,他至少没有丢下这个包袱,而是雇了保姆照料她。虽然他与保姆不干不净,但我想这又是另一个层面。不能因为他乱搞就否认他对家庭是有担当的。
     也许正是沉重的生活、迷乱的欲望、无节制的权力,才让他在最后一次企图以自己的霸权方式拯救妓女,遭到拒绝后,掏出了枪,让妓女打死他以证明妓女必死的决心。
     他真的能料定妓女不会开枪吗?还是他真的也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影片开始时,警察劝妓女别死,说他就不想死,因为他爱吃海鲜,因为他性欲旺盛……
影评|人生不是样板戏
二、妓女的尊严

     妓女这个身份一出场,其实观众心里便多少失了对她人格的尊重。妓女何来人格?这是我们的潜意识。
     年轻的妓女失魂落魄地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大约是为情所困。妓女为情所困,听起来未免失笑,可细细想来,妓女也是个人啊,卖肉是她的职业,爱情是她的生活。
     妓女来到这里,意欲殉情,力图藏匿自己的身份,却一眼被宾馆男服务员看透了。她回了服务员一句:“我不是卖的。”听起来好像说此地无银三百两。
     在准备死之前,她穿上了洁白的婚纱,把自己整理得漂漂亮亮。妓女也有追求美的权利,妓女也有内心的那么一块净土是留给真爱的。
     警察来她的住所劝她不要自杀时,她是封闭的、拒绝的,那态度似乎是在说:这是我的隐私。警察轻佻地摸她的婚纱,她说要喊人了。却激怒了警察。警察立时便是一记耳光,难听的辱骂。接着强暴了她。妓女无力反抗时,告饶说自己不舒服。警察却不肯罢休。
     妓女因这职业特性,一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连不愿意、不舒服的权利也没有了。和警察完事儿后,她在洗手间洗着洁白的婚纱上的血污,是要洗净那些侮辱吧。警察阔绰地支付了费用,钱就轻而易举地将一起强奸案变成了买卖关系。
     面对强权,妓女不得以应付着,逃也逃不开。在她坐上大巴往山海关寻死的路上,警察开着车又跟上来了。妓女情绪到了极点,哭喊着问警察:要她陪着睡几次?她已经没有保护自己那一点点自尊的力量了。在强权面前,她连为自尊辩护的小小谎言也被无情地拆穿了,还能如何?
     “我自己的命,我自己做主,关你屁事啊!”妓女最后的哭嚎充满了绝望,连命都不能自主,还有谈什么权利。她在警察喝令“站住”的那一刻,大概失去了最后那一点抗争的力量。
     她与警察在车里的叙谈中,大约已经不想死了,只是不想按照警察的想法活。身体可以被侵犯,但爱情确是不在交易范围之内的。
     那一枪真的只是不小心走火吗?或许有那么一个瞬间,她只是想要摆脱与警察的感情纠葛,守住自己的爱情。她为爱情寻死,为爱情杀人也未可知啊!
影评|人生不是样板戏
三、都只是人

     导演是在有意识地让两个极端的角色演绎了一场混沌的人生,给我们这些混沌的人看吗?警察、妓女,剥去他们的身份符号,说到底也只是两个人。是人,便有阴阳两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很难说他们谁是坏人,虽然都干了坏事,甚至杀了人,但终究邪恶只是他们的一部分。
     反躬自省,有哪一个人是百分之百的好?我想我也有恶念头,也有做错的事情,也有伤害过的人,因为我也只是个人!

上一篇人性的凌动
下一篇《山河故人》整个城市的人共享一..